bat365在线登录入口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目录外自设)专业科学学位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4-02-01

 专业代码:1006Z1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目录外自设)专业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型)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依托康复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医骨伤与运动教育部康复重点实验室、康复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等平台,是国家中管局康复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围绕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常见功能障碍康复技术研究、确有疗效康复技术的装备转化、康复结局评价体系3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研究。
  以bat365在线登录入口中医康复学科为主体,联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学科协同创新,形成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康复服务于一体的康复学科。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获专利授权2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8项。创办了《康复学报》。 

二、培养目标

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科研、教学和临床医疗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一)政治方面: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医康复事业,遵纪守法,严谨求学,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尊崇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业务方面:

1.熟练地掌握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体系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处理本领域内的常见病

2.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中医康复临床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第二外语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康复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本学科的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身体素质方面: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研究方向

1.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基础和临床研究

2.骨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基础和临床研究

3.脊柱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基础和临床研究

、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

学制三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四年,学习年限最多不超过六年。第一学年第1学期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入科研、临床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团队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研究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目录外自设)专业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型

课程

名称

总学时/课内学时/实验学时

 

 

考试方式

学期

开课

单位

 

1

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36/0

2

论文

 

思政部

陈惠珍等

博士英语

 

54/54/0

3

笔试

 

管理学院

陈斯歆

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54/36/18

3

实验设计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彭军

中西医结合康复学

36/36/0

2

论文

 

康复医学

陈立典、陶静等

康复实验技术平台(脑功能成像、三维步态与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

36/0/36

2

实验设计

 

bat365在线平台

王芗斌、梁胜祥、柳维林

 

 

指定选修课

中枢神经功能解剖学

36/36/0

2

论文

 

bat365在线平台

王玮,赵小贞

认知神经科学

36/24/12

2

论文

 

bat365在线平台

乐卫东、单保慈等等

 

人文艺术鉴赏

36/36/0

2

论文

 

bat365在线平台

李豫闽、黄忠杰等

科学系列讲座

36/36/0

2

论文

 

bat365在线平台

李灿东、郑美凤、林尧等

 

 

、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

    ()开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理论课程修读,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后方能进入开题环节。研究生需开展科研实验研究的要有预实验才能开题,课题一般要与研究方向相符并要有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内容。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一学年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和完成部分预实验、写出文献综述和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并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和博士研究生业务综合考试。博士生在开题评议通过之后,应填写《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研究生课题计划书》一式三份,一份所在系(院),一份导师,一份于答辩前交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业务综合考试既要考核其掌握所修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知识,又要考核其作为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百分制评定,70 分以上为合格(含 70 分)。凡未达合格分数,经考试委员会同意,可于三个月内重新组织考试。考试仍不合格者,将取消博士生资格,终止学业。

  博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需完成课程学习、业务综合考试、开题报告后),中期考核分为合格、不合格两档。考核合格者进入论文阶段,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学习,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发给肄业证书。考核结束后应于第四学期将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博士研究生论文进行中应定期在教研室(研究室)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一般一学期进行一次)。

(二)论文要求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理论研究、科研实验研究等类型。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应在中西医结合康复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表明申请人在本门学科上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实验设计和方法比较先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在论文中应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详细的阐述。要求文字精练,词语准确通顺,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充分可靠,层次清楚明晰,说理严谨透彻。学位论文包括目录、中英(日)文摘要、前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小结主要参考文献文献综述等部分。论文格式要求按《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一般格式》有关规定执行。撰写论文的原始资料应保存以检查。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部分原则上不少于3.5 万字。

)论文答辩

1.博士生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其它实践要求,完成论文工作,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答辩申请程序:由研究生填写“毕业答辩材料”,导师审查研究生是否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及其它实践要求,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要求,在学位申请书上写上对该生论文的评语及提出是否同意论文答辩的意见。提交答辩材料和论文至分委员会,分委员会组织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研究生修改论文,并提交论文至分委员会。研究生院进行论文抽查送审。研究生针对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分委员会审核“答辩委员会审批表”,审核同意后组织论文答辩。

3.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规则按《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要求执行。

、其它培养环节

(一)科研工作:

从事实验室工作及学位论文相关研究工作时间18-24个月

科研实验技术方法要求。要求掌握实验室有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以利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在学校中西医结合学院科研平台和康复研究平台轮转,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免疫组学、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

考核方式:科研平台轮转后提交出科鉴定

(二)教学实践:

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本、专科学生课堂的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讨论或指导实验。完成相关实验带教一轮,至少安排4学时的教学实践并撰写教案、讲稿,由教研室主任安排教学活动并对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

(三)临床实践:

由导师与学生根据时间自主安排

有参加临床实践或跟导师门诊的研究生,考核由临床带教老师或导师完成。

(四)学术活动与发表论文等学术创新成果

参照“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基本要求”。

、规定的阅读文献及书籍

[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骨伤、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 Med and the Am Academy of Phy Med and Reh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Clinical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 with the Society for RehabilitationPhysical Therapy.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3]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脑与认知科学. 科学出版社

[4]神经科学--探索脑(3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神经科学研究与进展•认知、脑与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导论(原著第2)(导读版). 科学出版社


附件